人工植牙
人工植牙
植牙是怎麼一回事?
植牙是怎麼一回事?
齲齒、牙周病、口腔病變、外傷,往往造成缺牙,影響咀嚼與美觀。傳統假牙例如牙橋(俗稱:缺一顆做三顆)及活動假牙,前者必須研磨缺牙區兩側的牙齒,後者則需於餐後及睡前取下清潔,已經逐漸無法滿足缺牙者的需求。 隨著人工植牙(簡稱植牙)技術的進步與相關資訊的流通,越來越多人對植牙躍躍欲試,期能協助民眾釐清對於植牙的迷思疑惑。
隨著人工植牙(簡稱植牙)技術的進步與相關資訊的流通,越來越多人對植牙躍躍欲試,期能協助民眾釐清對於植牙的迷思疑惑。
植牙的基本原理
人工植牙示意圖
3+4合起來,成為能夠提供咀嚼與美觀功能的人工植牙。
植牙就像蓋房子,齒槽骨是地基,黏膜則像草皮,兩者缺一不可。植牙前需要審慎的評估,以瞭解缺牙區的條件及手術的風險。
植牙治療大致上區分為兩個階段:「手術」與「贗復」。
手術
多半需翻開黏膜,依據齒槽骨的型態植入植體。如有縫合,通常於1-2週後拆線。
贗復
植體需等待一段時間產生「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平均4-6個月,因人而異。待骨整合穩定,則進入第二階段,在黏膜上再做一個小手術,於植體上接出小套件,再銜接假牙的製作。當假牙製作完成並固著至植體上,便能發揮其咀嚼與美觀的功能(左圖)。
植體需等待一段時間產生「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平均4-6個月,因人而異。待骨整合穩定,則進入第二階段,在黏膜上再做一個小手術,於植體上接出小套件,再銜接假牙的製作。當假牙製作完成並固著至植體上,便能發揮其咀嚼與美觀的功能(下圖)。
以上只是提供基本概念。患者條件各不相同,仍需由醫師專業判斷、醫病充分討論,才能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
植牙的基本原理
植牙前的評估
植牙前的評估
身體評估
「年齡」並非決定可否植牙的關鍵因素,重點是整體的健康狀況。罹患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肝腎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有較高的手術風險。若慢性病長期控制穩定,人工植牙並非絕不可行。建議慢性病患者先諮詢內科醫師,並將諮詢結果、檢查報告、長期用藥等資料提供給醫師,共同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受植牙手術。
圖一口內照片可從不同角度觀察缺牙區軟組織、硬組織的型態,以及缺牙區與對咬牙的關係。此圖可見因右下顎缺牙過久,右上顎齒列往下移位,占據缺牙空間,幾乎快咬到下顎的牙齦。右上顎前牙區箭頭所指顏色較白的區塊,為自體角化黏膜移植後的結果,此舉有助將來植牙周邊的維護。
圖二牙科最常用的「全景片」,能讓醫師初步掌握大致的齒列情況、缺牙範圍、有無顎骨病變、上顎副鼻竇大小等等。因全景片為2D的影像,有時需電腦斷層(下方圖三)提供更多資訊。
口腔評估
口腔評估包括口腔衛生習慣、缺牙區的軟(角化黏膜)、硬組織(齒槽骨)、缺牙區周邊的齒列是否因缺牙過久而發生偏斜與咬合不正等等。除了視診、觸診,醫師也會拍照(圖一)、取模、安排X光(圖二)及電腦斷層檢查(圖三)等來獲得更多資訊,進行分析。
手術與麻醉評估
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手術與麻醉方式,各有其風險,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受手術,以及採取何種麻醉方式。
植牙前的
組織重建手術
植牙前的組織重建手術
並非所有缺牙區的條件都十分理想,可能伴隨軟、硬組織缺損。角化黏膜欠缺者,將來植牙周圍容易發生植體周圍炎;齒槽骨欠缺者,則地基不足,無法蓋房子。
無論重建軟、硬組織,材料來源不外乎兩種:自體的組織或人工合成的材料(例如「人工皮」、「人工骨粉」)。要使用何種材料,需考量缺損範圍、缺損特性與預算等。越大範圍的重建,越考驗醫師的技術與經驗。
人工骨材
市售的人工骨材多半為特殊加工後的人骨、動物骨、珊瑚等,經研磨、後製或萃取骨內特殊基質,製成各種材料;或經由人工合成人體內可刺激骨再生的分子,例如rhBMP-2。只要安全無虞,且醫師使用的經驗良好,人工骨材的選擇並不需特別拘泥廠牌。
自體骨材
自體骨富含具有活性的骨細胞,能分裂、增生更多骨細胞,有效率地增加齒槽骨的高度與寬度。常見的自體骨來源包括頭蓋骨、腸骨、脛骨、肋骨、下顎骨、上顎骨等等,應視缺損範圍大小、範圍、特性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
生長因子
當缺損區較大、缺牙者年齡大於40歲,或因各種原因自癒能力較差時,通常需輔助材料以提升骨重建區的再生能力。利用抽血離心出自體的生長因子,或使用市售的生長因子材料等等,都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
圖三與圖一為同一位患者。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提供缺牙區不同角度的影像資料,並可提供精準的測量數據,大大減少手術評估時的誤差。這位患者由於左上顎後牙區缺牙兩顆,但上顎鼻竇腔較大,測量鼻竇腔底部至齒槽骨脊只有4.3mm(理想距離為10-12mm),因此需要先接受鼻竇增高術,日後再進行植牙。
植牙的材質與廠牌
植牙的材質與廠牌
如同前述的人工骨材,植牙所用的人工牙根也是廠牌眾多。目前人工牙根的成分多為鈦合金或氧化鋯材質,此兩種材料已被證實與人體有極佳的生物相容性,比較容易產生「骨結合」,因此除了人工牙根以外,也廣泛被用來製成醫學用的人工植體。各種廠牌由於有設計上的專利,或添加特殊配方,所以每位醫師的使用喜好不盡相同。原則上,只要安全無虞,且醫師使用的經驗良好,有衛署認證字號,民眾不需要在人工牙根的廠牌上過於拘泥。
植牙後的保養
植牙後的保養
醫師常向患者比喻:「植牙就像開進口車,傳統假牙則像國產車。植牙若欠缺保養,如同開著進口車橫衝直撞,車子很快就報銷了。然而開國產車的人,若車主妥善照顧愛車,車子照樣很耐用,能夠開很久。」嚴格來說,傳統式的假牙(牙橋、活動假牙)與植牙並沒有孰優孰劣,主要還是視患者的需求與經濟能力來選擇,而且兩者皆需好好清潔照顧,定期回診,才能維持耐用度。
民眾需知植牙雖然沒有蛀牙的疑慮,但仍可能由於口腔衛生不良,沒有好好刷牙,植牙周圍藏汙納垢而引發植體周圍炎。此種植體周圍的慢性發炎,可能導致齒槽骨流失、植牙鬆動、疼痛,最後不得不將植牙取出。
與植牙相關的名詞
與植牙相關的名詞
鼻竇增高術
如圖四所示,當缺牙區與上顎副鼻竇距離太近,齒槽骨高度不足以植牙時,需將鼻竇腔底部往上提升。鼻竇腔的大小因人而異。雖然多數人只有在上顎後牙區需要格外留意,也有少數人因鼻竇腔過度氣室化(excessive pneumatization),以致在前牙區植牙時也需特別謹慎。
術前的X光(圖二)與電腦斷層檢查(圖三),有助醫師評估鼻竇增高術的手術風險。依據不同的條件採取不同術式,有些需要先做鼻竇增高術後再植牙,有些可以兩者同時進行。請參考臨床案例圖四。
微創植牙
植牙手術時,大多需翻開黏膜,依據齒槽骨的型態鎖入植體,而不翻黏膜瓣的方式即為「微創」。「微創植牙」必須具備非常理想的軟、硬組織,在顎骨結構纖細的東方人較不容易符合相關條件。
因此,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微創植牙,也並非標榜微創植牙的醫療院所或醫師等同技術高超,關鍵在於缺牙區的條件。「微創」的目的是減少組織傷害,減少術後的腫痛,然而只要細心操作並妥善縫合,翻瓣手術並不必然造成嚴重的術後腫痛。
齒槽脊保存術
齒槽骨與角化黏膜在正常生理代謝下,都會在拔牙後逐漸萎縮。當不符合即拔即植的條件,則在拔牙當下,視情況於傷口內放入有助延緩齒槽骨與角化黏膜萎縮的生物親和性材料,盡可能於癒合期間保存組織、減少萎縮,則於植牙前較不容易面臨組織大量缺損的窘境。
圖四與圖二、圖三同一位患者。左上圖為手術時醫師於鼻竇腔側邊製造的骨窗,將鼻竇黏膜小心往上剝離;右上圖為填入人工骨材。此患者於鼻竇增高術後六個月接受人工植牙手術。左下圖為鼻竇增高術前,右下圖為鼻竇增高術後,植入兩個植體。
醫師的叮嚀
醫師的叮嚀
傳統式的假牙(牙橋、活動假牙)與植牙並無孰優孰劣,醫療費用、療程長短與缺牙區所需的條件各不相同,應視需求與醫師討論後選擇。
植牙術前的資料收集、審慎評估與充分溝通非常重要,軟、硬組織條件都不可或缺。無論以何種方式重建缺牙區,都應妥善保養,以延長使用年限。有任何疑問應請教醫師,避免以訛傳訛,人云亦云。